为什么有些app会让人想茶和饭,为什么有些app安装后没有反应?有时候,不是产品的好坏,也不是品牌的知名度,而是你是否学会了如何打造高用户粘性密码。掌握这些密码,品牌认知度不高,也能让用户粘性脱离排行榜。反之,再高的品牌知名度,也只是表面的。
通过对目前最流行的app的分析总结,我总结出了打造一款高度人性化app的16字座右铭——短而长,刚而柔,柔而不刚,柔而不刚。
一、长短相形长期价值
短期利益
终身价值,又称CLV,是客户终身价值的简称,意思是用户这辈子能为你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所以我们常说,让一个人用你的App不厉害,让一个人用你的App一辈子才厉害。习惯了太多日常扔app,对此深有体会。2008年病毒被消灭后,party.io昙花一现,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身影。
创造用户终身价值最厉害的是阿里App。通过把买卖的思维变成现金流的思维,一个支付宝成功地把用户变成了自己的人。
另一个主人是操作员。还记得几年前各大运营商争相推出的活动吗?催话费。别说没被感动过。这时候,作者掏出了口袋。
Rush,看似用户赚钱,实则用户被卡一年。活动条款规定,运营商将在下个月把礼物退还给你。这让你一年都离不开它,无法投入竞争对手的怀抱。一个月的话费相当于锁定了用户元的年值。
终身价值让用户离不开你。经过时间沉淀,终身价值被App极大的拓展了。
在游戏中,典型的是签到领取奖励。签到第一天,我们会赠送元宝,第十天,第二十五天。
其他app中,VIP福利比较典型。通过VIP的设计,让你成为长期客户。长期福利,让你离不开他。
阿里去年推出会员,人民币=饿了么年会员+优酷视频年会员+淘宝电影国卡+虾米超级VIP。
阿里看似损失了几百块钱,其实赚了一个客户一年App的价值。自从买了会员,我几乎没用过美团点餐,看电影的数量比去年平均增长了%倍。以前一个月看一次,现在一个月看两次。
短期利益很好理解,就是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的利益和可以看到的利益。比如设置每日登录奖励。
短期利益和终身价值共同作用,相辅相成,让用户无法离开你的App半步。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搞笑头条、东方头条、今日头条,去年都是一塌糊涂。读书可以获得金币。其中东方头条看完一篇文章获得金币,之后逐渐减少。
趣头条、东方头条、今日头条表达的是天天砸钱的行为,锁定用户短期利益,再通过体现门槛设计(几十元后才能提现),将短期利益与终身价值绑定。
二、刚柔并济刚性表面平台
柔软度-内部定制
海尔张瑞敏一直强调要构建生态。张小龙说要建一片森林。目的就是孵化,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态圈,让别人无法脱离。
Surface就是在一个维度上丰富产品sku,让用户在那个维度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用户在这个维度的需求全部得到满足,就避免了用户逃离App的行为。
为什么运动鞋专卖店比运动鞋专卖店少?为什么运动鞋消费频率不如商场?就是生态。App要有丰富的生态、sku、品类和内容,让精准用户各取所需。
过去几十年沃尔玛在美国的崛起,导致了很多其他类似的实体零售商倒闭。原因是用户选择大而全,而不是垂直商超。那些存活下来的便利店,更多的是基于场景。
至于App的内衬,你要找私人定制的感觉。淘宝和头条系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淘宝千人千面,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主页。头条算法让每个用户都能得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私人定制,说白了就是用户喜欢的。这是App的大趋势。
如果家里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以用一种比较棘手的方式来做。这方面可以学习小红书、知乎等app。进入页面,先让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以用户喜欢的内容为导向生成首页。
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app都在用这种思维。目前有机会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微博可以随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大V订阅。
私人定制说起来容易,说到底是平台肤浅的结果。没有丰富的内容,私人订制就成了一纸空文空空谈。表面和内部定制也是互补的。
私人定制还有另一个被忽视的效用。为用户打造一个安全的小窝。通过订阅生成自己的安全空房间,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逻辑,除了沉没成本和动手参与。
沉默的逻辑:人们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过去有没有投入。我们把这些不可回收的费用,如时间、金钱和精力,称为“沉没成本”。
动手参与逻辑:人们会优先为自己的动手参与付费。很多手工作坊就是靠这个盈利的。经过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手工艺品店的用户都会购买自己的产品。
三、上下其手高-高高频
向下社交
用户粘性有这样一个算法:DAU/MAU。DAU,即:DailyActive User,指日活跃用户数;MAU,即:月活跃rnUser,指月活跃用户数。
日活跃用户占月活跃用户的比例越高,用户对App的粘性越高。
这个公式背后的逻辑是频率。应用频率越高,用户粘性越高。很多app都从上面做了文章,提高自己的用户粘性。
制造高频是App提高用户粘性的捷径。支付宝、微博、东方头条等app都在用这个逻辑。
做高频的招数很多: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微博的签到,东方头条的签到和养猪,QQ的前农场,QQ宠物。通过这些小游戏,小设计,让原本不高频的软件变成高频。
我知道一个房产App,本身提供私人管家、访客邀请、手机开门、邮购等服务。频率到了一定程度,就一直停滞不前了。后来引入社区功能,引导用户投诉,使用频率迅速线性增长。
还有一种武器是很难携带的,那就是高频率的社交互动。每个大人物都有社交梦想。一是觊觎社交的延展性,其裂变效应能迅速将用户基数提升一个数量级;另一个原因是觊觎其高粘性。社交的特点是互动性强,使用频率高,高频使得用户粘性飙升。
Tik Tok、马桶、聊天宝、微信都把矛头指向了社交。还有阿里,一直盯着社交生活其实才是这里的目的。
是社交App的精神纽带,你要社交遍天下。但是社交不需要重锤。
Keep,一个乱七八糟的健身软件,并没有太多的社交梦想。简单分享运动后的感受和心情,也高效提升了App使用频率。用户粘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现在,有一股超级App学习力正在燃烧Appstore。即使是Tik Tok和Aauto Quicker也很难达到它的边缘,它的社交属性也被创造出来了。它的方法更简单,直抵钉子,一招搞定学习一群人的事。
近两年的现象级游戏,即王者荣耀,绝地求生。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社交阴影。这不是偶然的。正因为游戏可以分组玩,社交才融入到游戏中。
社交必然带来高频,高频自然形成高粘度。如果不会社交,App不妨做轻社交。社交会引起用户打扰,轻社交不会。
四、左右逢源左-左手参与
右-右手互动
人们已经并将继续为他们所参与的事情倾注更多的情感。App也不例外。%的被调查app参与感很强。典型的例子有小红书、墨迹天气、Tik Tok、网易考拉、美团、大众点评。
营造参与感的简单方法就是UGC。
打开墨迹天气,面对面节气话题,直播UGC,打开小红书,网易考拉,跳进种草社区。
UGC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增加产品粘性的有效方法。UGC的制作方式有很多:分享、评论、评价、留言、视频弹幕、话题、作文、问答、小组、圈子...
基本上每个软件都可以接入UGC,但是你需要牢记UGC的属性,互动,社交,不要破坏产品本身的调性。大众点评、美团、点评UGC非常契合App的调性。
UGC产品有三个衡量健康的指标:内容更新频率、内容质量和用户之间的深度互动。这三点共同构成了一个成功的UGC产品的氛围基础。
内容更新的频率就是内容要更新的快,最基本的就是保证每次打开APP都能看到新的内容。质量就是内容契合App的调性。在Tik Tok生产农村UGC将打破Tik Tok新城市和新人的调性。深度是指社交。
参与是用户的参与,互动来自于App运营者。
去年,今日头条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手机白皮书。令人惊讶的是,OPPO手机品牌用户粘性最高,甚至超过了苹果。
经过专业分析,原因是OPPO与用户之间有很强的互动性。用户稍有意见,OPPO就迅速听取,并迅速应用到产品中。去年全面屏手机元年,很多手机厂商佯攻,采用异形全面屏手机,但OPPO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全面屏手机外观,让人赞不绝口。
曾几何时,交互是小米的发财利器。雷军刚刚征服米粉,推出自己的小米手机,一举成名。
五、结 语相比之下,长度,刚柔并济,左右逢源——这才是打造高度人性化App的密码。但技能终究是技能。要真正征服用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品质和服务上来。
文章:创奇研究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admin | 来源: | 发布于:2022-04-03 1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