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你拖垮的,可能是你擅长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见问题

能力陷阱:

拖你后腿的恰恰是你擅长的。

在大企业管理十几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大约几年前,当我还是销售经理时,我管理着一个销售团队。其中一个团队成员被调走了,组长的位置就空缺了空。这是个小官,但却是销售到管理层的唯一渠道,所以大家都趋之若鹜。

周姐姐就是其中之一。她今年18岁,做销售多年。业绩在销售部排第一,他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她对顾客无微不至的服务几乎令人发指。客户的大老板曾经拍着桌子说业界只认她。

这种经历,这种能力,这种精神应该是主管的首选吧?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就给上级写了申请。

根据规定,聘任周杰为见习主管,考察期为半年。需要注意的是,我是销售经理,但我只有推荐权。最后的决定是我的顶头上司,分管分公司的副总(简称主管总经理)做出的。主管这半年,实习主管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最后决定转正与否。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做了很多工作。在总经理面前有意无意提到了周杰的敬业,但他始终没有说什么。半年过去了,我在OA起草了一份报签申请周杰转正。

流程到了分管总经理那里,我看到他最后批了几句:“我不同意转正。”

我有点惊讶,甚至有点生气。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员工不能升职。

我和负责的总经理谈过,希望能挽回局面。但是,他的态度很坚定。以下是我们谈话的部分摘要:

我:“领导,你为什么不同意周茹皈依?”

经理:“我观察她半年了,能力不行。”

我:“怎么会呢?她是做生意的好手!”

经理:“那只能证明她业务能力强,不代表她管理能力强。”

我:“但你也不能说她管理能力弱吧?”

经理:“这半年来,她团队的业绩都是来自她自己的客户。团队的个人表现并没有提升。这是什么意思?”

我只好转移话题:“可是她做生意的时候,业绩排第一啊!难道你不该升职吗?”

经理:“业绩好,奖金是奖励,怎么能拿升职当奖励呢?”

至此,我无话可说。

负责人总是用这句话,作为谈话的结论:

“作为一名经理,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你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句话和这个结果在当时是有些颠覆性的。但现在看来,真的很有道理。

感情上,我当然希望周姐姐升职。努力的人,那么敬业,生意做的那么好。

但如果理性思考,这些只是过往成绩的佐证,并不代表她在更高的位置上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从试用期来看,她并没有意识到身份的变化。

虽然,我经常提醒她。但她还是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每天忙着一些具体的小事。哪怕是一封简单的沟通邮件,也不要放心交给你手里。你说她哪来的精力去组建团队?

团队成员成长不起来,团队绩效上不去,也没有实际的管理行动。

她只是沉浸在自己服务客户的优秀能力中。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点是带动别人,而不是打败自己。最终,她陷入了自己的“能力陷阱”。


《能力陷阱》一书中说:

人很容易沉迷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让我们更有成就感,更何况是可能的,这是我们过去成功的关键。

根据这种说法,你也应该明白:

“能力”不是陷阱,能力带来的安全感才是。

就像周姐姐服务客户游刃有余,能获得很多好评一样,这种安全感是很难割舍的。

管理,对她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何设置系统?订的不合适怎么办?

员工如何管理?太严格了。会说自己坏话吗?

激励政策如何实施?会员不满意怎么办?

......


这一切太纠结了,让人本能的逃避,不由自主的回到舒适区。这就是“能力陷阱”的症结所在。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个陷阱呢?能力陷阱也给出了答案:

你必须首先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然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领导者。

你可能觉得这个答案太简单了,但确实如此。

在当代行为心理学中,有“具身认知”的表述。换句话说,你会因为开心而笑。然而,如果你让自己先笑,你也会感到快乐。

换句话说,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做的好事多了,自然就成了好人。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你需要确切地知道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做什么。然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为去模仿和改变自己。那么你的认知和习惯就会改变。


真实陷阱:

不要轻易给自己定型。

什么是真正的陷阱?

你身边有没有「直率」的人?

我身边有几个人。那些人总是口无遮拦,说话不假思索,不经意间就得罪了别人。

不过这种人还是有一句标准的话:“我就是这样,很直,别见怪。”言下之意,他们生来如此,无法改变,你不得不接受这种风格。

明明情商低,却不想复习提高。只是一味的把锅扔在性格上,这真的不是“直”,而是懒。懒得去照顾别人的情绪,懒得让语言通过大脑,懒得去尝试改变。......

这种给自己贴标签,排除其他可能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陷阱。

《能力陷阱》的作者伊莎贝拉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她第一次来到哈佛大学讲授MBA课程时,她陷入了一个真正的陷阱。她总觉得学习知识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讲课的方式很传统。就像小学老师一样,干巴巴的输出知识点。

然而,那些哈佛的MBA学生已经看到了市场。他们不接受伊莎贝拉的教学方法。她觉得没意思没意思,给了她低分。

伊莎贝拉惊呆了,于是跑去观察那些人气教授。让她惊讶的是,那些教授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搞综艺。课程充满游戏互动,教授就像脱口秀演员,所有学生都乐在其中。

伊莎贝拉鄙视这种方式。象牙塔怎么会变成游乐场?

因此,她决定继续她严肃的风格。然而,结果是分数持续下降。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掉进了自己设计的陷阱。

她决定改变,课堂内容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课程中还穿插了段落,使其更加有趣。

她并不总是站在讲台上,而是经常走到学生座位的中间,与他们近距离交流。

课堂效果变得很好,学生的评价完全变了。而她曾经鄙视的上课方式,也让她更新了认知:

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而枯燥只会把注意力赶出课堂。

她也开始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因为它充满了乐趣和学生的掌声。

你也可以想一想,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伊莎贝拉,严肃的伊莎贝拉还是娱乐的伊莎贝拉?其实很难定义,不是吗?

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我们总是说,做真实的自己。然而,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你怎么保证所谓的真实的自己不是过去的偏见制造出来的假象?

其实只要她有勇气接受自己,是真是假都无所谓。毕竟,不是你能决定你到底是什么的。

对于一个准备转型做领导的人,更要警惕“现实陷阱”。

新提拔的领导,第一个真正的陷阱叫做“好人陷阱”。

很多刚步入领导岗位的人,往往缺乏自信。或者同理心泛滥,以老好人的身份出现。支配别人的时候会有罪恶感。我以为真诚对待下属,就会得到对方的热情支持。

但是,管理不是请客吃饭,人性更复杂。

于是,越来越多的猴子跳到你的肩膀上,你甚至可能逐渐成为下属的保姆。......

所以“仁义不能带兵,仁义不能助贾”确实有道理。

想做一个纯粹的好人,就不要做领导;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你必须学会做一个恶人。


新提拔的领导,第二个真正的陷阱叫“媚俗陷阱”。

落入“媚俗陷阱”的人,看不惯那些主动向领导汇报的人,认为这是奉承;

他们也受不了充满激情的演讲,认为它太特别了。

在他们心目中,一切形式化的东西都被视为“媚俗”,他们应该保持“品德”。

这属于价值观领域,不可能有对错。但是要想在体制内发展,就必须遵循体制的规则。

就像曾国藩一样,早年痴迷于精神洁癖。后来可以发现,在体制内,根本走不远。于是,转变为“与光尘并驾齐驱,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这让立功的曾国藩,为道德挺身而出,做了一个表态。

我们提倡摆脱“真实陷阱”,不是要求你有多大成就,而是要求你重新思考所谓的真实性,而不是总拿“我就是这样的人”当借口。

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就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我觉得网上有句话很好:

很多人所谓的自我坚持,其实只是自封的,长远的,只能迷失在自恋中。


关系陷阱:

不要让关系成为你的短板。

说到关系,被很多人排斥是很自然的。他们觉得自己刻意经营自己的人脉,很排外,很虚伪。

现在很多媒体文章也标榜“社交不如独处”。这使得很多有志青年致力于建设自己,不屑于对外交往。

但是,真相是会打脸的。

斯坦福·格兰诺维特教授对人际关系做了很多研究。

他发现,在网络结构中,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穷人,大多不善于拓展人脉。我交往的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人,比如邻居,亲戚,同事。富人的网络结构非常多元,三教九流,各个阶层都有。

这种结构的结果是,穷人接触到的信息和想法被局限在一个回音室里,他们无法成长,无法得到帮助。因为你认识的人都是和你有相同经历,相同想法,相同习惯的人。

富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想法。它还可以将他们与更好的资源和商业机会联系起来。

马云是一个非常善于拓展关系的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跑到街上和外国朋友搭讪。我遇到了一个叫肯·莫利的朋友。马云不仅被赞助学习,还在他的帮助下访问了澳大利亚。

后来马云承认,那次考察改变了他的观念和想法,让他在那一天脱胎换骨。

另一方面,胡玮炜利用他的记者身份进行各种接触。其中包括易车董事长李斌。是李斌拿走了摩拜单车的商业计划,找到了胡玮炜,让她尝试。

你看,有时候奇迹是从网络开始的。

你可能会说:我不打算创业。我只是个专业人士。做好我的工作就好。人际关系管理没那么重要吧?

事实并非如此。

应急管理的领导者弗雷德·卢桑斯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了三种类型的管理者:

第一类,业绩平平,没有晋升的管理者;(总经理)

第二类,业绩好,升职快的管理者;(成功的经理)

第三类,业绩好但没有晋升的管理者;(有效的经理)

弗雷德·卢桑斯惊讶地发现,成功的管理者与他们的社交时间有关。

他们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在社交活动上。

你看,社交活动对升职有直接影响。

具体原因是什么?弗雷德·卢桑斯没有解释,也没有相关材料支持。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人们在职场中的社交可以分为“外部社交”和“内部社交”。无论哪种方式,对工作都是有帮助的。

我曾经让我的手下小林和小邓一起制定一个计划。

小林每天加班,小邓到了就走。投稿一周后,小林的部分不太理想;小邓部分有详细的市场数据和硬核内容。

我夸小邓,小林不服气,说小邓朋友多,那些资料都是他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朋友那里借来的。

我怪小邓吗?当然我还是觉得他会用外部资源,因为数据和内容真的不是他能敲出来的。

这就是“外部社会化”的力量。你的人脉很广,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渠道更多。

无论是一个材料,一个想法,还是一个领导的生活问题。如果你能通过外部资源解决,毫无疑问你也拥有别人没有的竞争力。这肯定会增加你晋升的机会。


“内部社会互动”可以直接影响晋升。

这不仅仅是和上层社会搞好关系。内部社交的真正意义在于获取核心信息。

我见过很多能爬得快的人,他们都很注重内部社交。他们会和各个关键岗位有很多沟通,比如人力资源,老板秘书,会议行政。这些核心部门可以提供外界无法了解的信息。例如:

领导最近关注哪些问题?

晋升路径有哪些潜规则?

领导更喜欢什么样的汇报方式?

空会在哪里缺失?

.......


这些信息很有价值,直接决定了你是否在推广名单上。

所以,当你看到,失败者总是迅速崛起。先别撅嘴,看看别人的社交能力是不是比你强。

.......


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干货帮作者:干货帮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作者:admin | 来源: | 发布于:2022-03-26 0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