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顽固的思维,你就可以自由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见问题

现在社会上的骗局很多,其中就有一群以老年人为重点的骗子。

他们的骗术实在不高明:

他们会承诺疗效,比如“吃了这个药,高血压每年下个月就好了”;

他们会夸大稀缺性,比如“xx药是中央专门提供的,老百姓吃不到”;

他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各种小恩小惠拉拢老人。比如他们认老人做干爸妈,也会带老人出去免费旅游,其实就是洗脑,还会时不时给老人送点鸡蛋蔬菜什么的。

虽然方法简单,但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卖房买百万保健品”、“借钱买保健品导致家人分离”、“用孙子上学的钱买保健品”等新闻屡见不鲜。

甚至前段时间,武汉有个老太太一年内花了几十万买了不少保健品。虽然这期间她的身体没有好转,但她对这些保健品的功效深信不疑,直到有一段时间起不了床,才开始产生怀疑。

很多受害者的老婆孩子都曾试图劝说,但他们固执地认为,各种假药都是真的在卖好药,一旦认定了这件事,就再也不会改变。

这种固执不仅存在于老年人身上,也存在于年轻人身上。

比如很多年轻人坚信自己不会成为某些金融陷阱的接收者,但最终结果是股票被套,炒PP被雷,炒电子币变成韭菜...

这些固执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人,是无所不知的人,他们根本不想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看看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这个时候,无论你给对方什么角度的建议,无论事实、理由、数据如何呈现,他们都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无论讨论多久,他都是一个想法。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你只需要/秒就能把信息发送到这个世界,但是一个人稍微改变一下想法就需要好几年。

为什么都这么固执?

顽固原因1:

认知水平低,无法向上兼容。

认知很难向上兼容,但很容易向后兼容。

因为我们的认知也是由低到高发展的,对于尚未经历过的更高认知水平,我们一无所知,但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低认知水平,我们自然有了解的优势。

这是固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内打圈,那么当他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结论和想法时,他会本能地抗拒。

所以,认知水平低导致的固执,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毕竟没有人能在所有领域都达到最高的认知水平。

但是,是听从认知水平高的建议,还是坚守认知水平低的内心,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

比如汽车之家,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十几年下来,兄弟俩赚了一笔可观的钱,第二天邀请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朋友聚餐庆祝。

在场的人中有一位亿万富翁长者。聚会没多久,大家都坐在长辈面前,想听听他对钱的态度。毕竟以前也有人去过。于是,出现了以下三个问答。

第一个问题:有钱要注意什么?

长辈回答:

一年内不要做任何投资。你们这些小混蛋年纪轻轻就有钱了。现在的你一定很自大,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这个时候,任何投资都是膨胀的。不要碰风险投资和股票。

第二个问题:女朋友喜欢买奢侈品包。这个东西没有任何实用性和价值。该不该买?

长辈回答:

买,女人喜欢奢侈品,你喜欢汽车。以你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买奢侈品和车买不到你穷,也有助于双方的心态和动力。只有愚蠢的投资会让你变穷,消费永远不会让你变穷。

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地位,自然会对这样的消费失去兴趣,但没必要限制这个过程。

第三个问题:现在可以买房吗?房市低迷,还会继续跌吗?

回答:就买,闭着眼睛买。

很多人(包括“我”)当时对这三个建议都有相反的内心判断,但听的人和不听的人,结果却大相径庭。

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有的在2006年利用杠杆抄底股票,有的发了大财和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有的面对房价下跌还抱着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和投资体系。

现场听从长辈建议的朋友,都是一身冷汗的走过了08年的经济危机,风险意识都非常好,然后资产稳定增长了十几年。

那些听从建议买房的人也很幸运。当年望京的平均房价已经降到七八千一平米,最好的精装项目也就一万出头,听人劝吃个饱饭,一年后房价起飞,现在接近W一平米。

那些不限制自己和另一半消费的人,一般都很幸福,甚至到老了也不再对奢侈品消费感兴趣,这已经成为事实。

认知水平差距导致的固执往往是最难改变的,因为别人给的建议可能会和他所有的认知冲突。这个时候,一个人做出违背本能的选择,是特别痛苦的。

正如我在知识星球上咨询时发现的,很多人都是诚心求教,但还是走的是同一条路。

因为他的认知水平,潜意识里要求他拒绝自己不理解的建议。

顽固原因二:

我真正喜欢的是自己的偏见。

不是事实。

很多人固执只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偏见,故意忽略事实。

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人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固执地坚持一个观点,往往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故意无视事实。

一个叫龙文的明星朋友曾经在我的知识星球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长辈是出租车司机。虽然近年来滴滴打车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首选,但这位长辈一直看着滴滴没落,认为滴滴迟早会黄。

他认为,首先滴滴司机收入不稳定,其次滴滴司机不安全,司机什么人都有,专业素质和驾驶技术无法评判。

后来,龙文也几次劝这位长辈和滴滴一起接单,但都被这位长辈拒绝了。后来滴滴发生了几起恶性安全事件后,这位长辈甚至认为自己是对的,没有考虑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司机在用滴滴。

他在乎的根本不是事实,而是对他有利的“真相”。任何能强化他偏见的观点和新闻,都会被他用来证明自己,而那些违背他偏见的事实,都被他下意识地忽略了。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查理斯勋爵、李·罗斯和马克·莱伯曾经通过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观点,那么他们后来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会被用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他们让一组受试者同时阅读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支持死刑,重点描述死刑的价值。一篇反对死刑的文章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死刑的危害。

结果,这些被试只记住了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要么下意识地忽略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要么强烈怀疑这些内容,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被各种保健品欺骗的老年人大多属于这一类。他们真的希望一种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一旦这些骗子用各种小恩小惠让他们认可这些保健品的功效,他们就会坚定的选择相信。

和他们争论往往没有结果,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接受任何事实,反而可能因为你的反驳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顽固原因三:

认识世界的能力欠缺。

你的固执既不客观也不符合逻辑。

众所周知,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

在大多数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很多人很可能因为缺乏批判性思维,也就是“通过反思、质疑和验证找到真理的能力”,而得出既不客观也不符合逻辑的结论。

一旦他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这些信息,就会面临锚定效应,一直被第一印象所干扰。

这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面临的困境。当我们明明有一个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却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我们很难发现自己思维上的错误,甚至直到拿到分数的前一刻还沾沾自喜。

正如著名咨询专家刘润在其著作《分钟商学院》中分享的那样,缺乏批判性思维有四种表现:

不要质疑前提假设

质疑前提假设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比如有人说“我家八代正宗川菜。”如果我去美国开一家川菜馆,一定会大获成功。于是他固执地认为,去美国做正宗的川菜,一定会发财。

这里的前提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喜欢正宗的食物,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正宗食物只是根据小吃原产地的人们的饮食习惯而定制优化的。正宗的食物不代表好吃,也不代表我们可以根据外国人的口味,把重新优化的食物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所有的前提和假设都有问题,那么无论推导得多么天衣无缝,都是没有用的。

不讲究特殊背景,特殊情况。

有人说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采用终身雇佣制,员工以企业为家,对企业极度忠诚,所以日本企业成功。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终身雇佣制的背景是二战后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是企业为了防止员工跳槽而设置的。

而且早在2000年左右,这种制度已经逐渐没落,我们很难简单的说这种制度是日本企业成功的根本。

忽略了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一致性。

这就是著名的苏格兰害群之马理论。三个人第一次去苏格兰,在火车窗外看到一只黑羊。

第一个人说:“苏格兰所有的羊都是黑色的”。

第二个人说:“不,这只黑羊不能推断苏格兰所有的羊都是黑的,只能推断苏格兰至少有一只羊是黑的。”

第三个人说:“没有,我们只看到了羊的一面,所以只能说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面是黑的。”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不够客观全面,演绎的逻辑有问题,能得出的结论可能差之千里。

喜欢锚定一种可能性。

很多时候,一个结论一旦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就会放弃思考,锚定这个结论,从而放下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美国前总统沃伦·哈丁,小时候就是有名的“傻子”。因为他不知道钱,别人总是取笑他,给他一分钱让他选择。

每个人都嘲笑他愚蠢,因为他总是在选美比赛中获得硬币。有的人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拿钱让他选。

一位老太太好心提醒他,便士是大的。但他说,如果我在选美比赛中分享了那个,他们就不会继续和我玩这个游戏了。我怎样才能拿到钱?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那些看似必然的可能性,都是自以为是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只是你没有想到而已。

做好这一点,摆脱低级认知。

别人固执己见你该怎么办?

如果别人盲目固执与你无关,我建议你就此打住。

一方面,他很难相信;另一方面,有些坑只需要自己去踩,人生才算完整。

一般来说,说服一个固执的人改变主意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如果这个盲人是你的亲人,那么你可以给他看看这篇文章。然后帮他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问题。

顽固不化怎么办?

真心求领导方指点。

要知道,只见过猪跑的人很难理解猪肉是什么味道。

如果对方是一个特别牛逼的有经验的人,他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你可以虚心理解、跟随、实践他的建议,即使你不是很认可,也不要一开始就拒绝。

承认你是一个普通人,承认你可能会犯错误。

有些人认为只有不认错才牛逼,但恰恰相反,懂得人力有时差的人,才是真正坚韧的人。

正如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所说,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并面对现实问题的人,可能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

永远保持开放和好奇,试着从更高的层面看待自己:我觉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正如知名投资人雷·达里奥在《原则》中所说:要善于倾听和引导别人说话,不要说“我可能是错的,但我认为……”,不要害怕被挑战,不要总是关注自己的情绪,永远保持好奇心。

摔倒了,要学会恢复。

我为什么会摔倒?我以前一直摔倒吗?以后怎么才能不堕落?

如果你曾经患过固执症,以上过程也适用于你。

如果有很多人反对你的决定,那么这个决定要么很棒,要么很愚蠢。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你就应该跳出这个反对你的群体,去请教一个真正有经验的人。

总是反过来想。

尤其是当你觉得某件事是“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绝对的”的时候,你很可能忽略了某件事,只是你没有意识到。

你没想到,不代表不存在。

学会质疑自己的假设,不要总是一厢情愿。

比如樊登曾经讲过一个发明家创业的故事,他发明了一种需要放在汽车顶上的油烟机,可以自动盖住汽车。

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这只是一厢情愿。一方面,国内真正使用车罩的人很少,市场天花板很低;另一方面,这种机器放在车顶容易被偷,也不美观。

检查自己的逻辑推导方法。

看你的出发点和你的推导过程,看能不能得出你现在的结论。

既然大部分人都找不到自己的错误,那你最好找个人做你的主管,帮你检查流程。

学会暴力破解。

如果你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可以试着列出你所有的想法和可能性,尽量穷尽,反复思考不同选择带来的可能性,不要锚定在一个选择上。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

神经学家罗斯发现,我们留给思考的时间越多,大脑就会变得越迟钝,越倾向于将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作为最优解。

所以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

最后,希望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凡事都那么固执,要明白自己不是万能的,要时刻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很好。爱你。


文章来自微信官方账号:插座学院作者:插座学院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作者:admin | 来源: | 发布于:2022-03-26 01: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