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一万和十万的人有什么区别?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见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篇热文叫《月薪和月薪的真实差距》。

月入一万的人和月入一万的人收入差距不止倍,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这篇文章引用了网上的一段话:

具体文章我就不贴了,结论无非是老一套的心灵鸡汤:

我为没钱而焦虑。你说呢,老板?继续努力。

这种文章有过去时尚杂志里“月薪编辑教你过月薪一万的生活”的感觉。懂一点的人,或者达到了月薪一万的人,就像本文作者所说的,不会这么说话。

首先,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一个基本的错误。月薪一万,不代表拿到手就有一万,但是要扣税。

收入越高,你会发现税真的很吓人。

以上海为例。如果你的公司没有偷税漏税,社保缴费全额给你,那么当你月薪一万元时,新个税法后的个税抵扣差不多不止一个(如下图):

当你的月薪是10000元时,扣税后的工资不是简单的乘以倍数,而是(如下图):

工资越高,扣税越严厉。

那么,如果按照税后收入计算,税前应该是多少工资呢?

差不多(如下图):

月薪,如果按照一年一个月的年薪来算,就是一万。

这是什么水平?

不考虑股份和分红,单算工资的话,说白了,这就是大公司全国总经理的水平;说白了,这就是跨国公司在华CEO的水平。

这样的人和月薪一万的人有什么区别?

工作职能的差异:

月薪一万的人,只负责自己的工作。

月薪一万的人,要对公司的生存负责。

首先,工作职能差别巨大。

月薪一万的人不需要为公司的生存负责。但是月薪一万的人必须为此负责。

税后一个月能拿一万块钱的人,更多的是承担无形的责任和精神压力。比如销售目标是否达到,客户回款是否及时,人员管理是否到位,新业务线发展是否良好。每一条都可以写进厚厚的一本书。

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通员工的世界其实更简单,更简单。最起码,管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不用担心几十几百人吃不吃。

经济形势不好,几千万客户就这么掉了。对月薪一万的人有影响吗?

几乎没有。

大不了换个公司继续干,月薪一万。

但是对总经理级别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这个窟窿到年底还没补上,他很可能会被调走或者辞退,然后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找不到工作。

这种辞退真的是轰轰烈烈,不留情面。

我认识一家国际广告集团在中国的CEO。他是如何因表现不佳而被解雇的?

早上在办公室打开邮箱,一封国外总部的辞退信赫然放在邮件列表里。中午收拾东西,下午直接走。后来,据说他在家呆了一年,找不到新工作。

即使你试图填补成绩上的差距,你也会经历焦虑、迷茫,甚至抑郁。因为他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还要对下面的员工负责。这时候压力会猛增几十倍几百倍。

当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的时候,家庭必然会失衡。

几个月不见孩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回家的时间还多,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最后与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一颗巨大的隐形定时炸弹。

新闻里跳楼的CEO,自杀的总经理,都是焦虑积累到顶点的爆发。

所以这些人每天想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如何开阔自己的视野”、“拒绝短暂的快乐”。这些傻逼的东西一看就是没做过的人说的话。

也不是网上抄的成功老板的名言。它们都是被边肖美化和包装过的修辞。它们是为大老板设计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月薪一万的人,想的都是很实际,能对公司现在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事情,比如:

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有什么问题?人员结构是否合理?

竞争对手有什么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新举措吗?

如何看待行业发展趋势,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公司的长期财务规划是什么,资源投入的短期目标是什么?

公司未来的风险在哪里?如果长期亏损,应该如何止损?

只有你亲自经营过一个组织,亲自核算过ROI,亲自炒过员工,亲自发掘过客户,你才会知道,这些问题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堂讲座,上几堂课就能解决的。

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实践和体验,结合自我总结,不断改进,然后它会成为你思维上的一个提升,开始指导下一步新的行动,最后体现你的岗位和回报的成长。

社会关系的差异:

月薪一万的人,只需要处理好老板和同事的关系。

月薪一万的人,每天都走在刀尖上。

其次,社会关系差异巨大。

月薪一万的人,只需要在职场上处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部门同事搞好关系,听从老板的指挥。只要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活得舒服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月薪一万的人就不一样了。每天,他们都面临着艰难困苦。

下属、同事、老板、同事、客户、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和媒体...都不是省油的灯。

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是在刀尖上行走。如果你不小心,你和公司可能会失去一切。

客户不付钱给你,供应商几乎说不,同行挖你的核心员工,政府叫你关门,全球总部发邮件让你开门,媒体曝光你公司的黑料。......

一切都是伤筋动骨的事件。

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思考策略、调动资源、平衡利益和制定计划...这个过程比写代码做PPT什么的难多了。你得综合考虑,精打细算,不断进行情景推演,不断寻找利润最高,风险最低的方案。

而且时不时还得丢面子,靠情商。必要的话,你要做很多表面工作,说很多违心的话。

你看,我只是把这个写出来就很烦很复杂。真的,不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本事。这种事情能处理好吗?

如果你不相信我,看看目前的OFO,年轻的戴威正处于大麻烦之中。

我在职场菜鸟的时候,参与了某知名品牌的危机公关事件。当时“当事人”曝出产品故障,差点酿成大祸。

当时有多严重?据事后媒体报道,如果不及时处理,几乎会造成十亿欧元的损失。

消息一出,我们工作组瞬间爆炸。后来国内客户的大老板,各个区域的销售总监,市场和公关部的老板,还有我的老板,半夜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开车到公司,大家都在下班后坐在会议室里。

听着老板们各种气话,一下子列了七八个危机公关方案,然后立马干掉一堆。我记录的速度没有他们思考的速度快。

最终确定万无一失的方案后,大佬们迅速布置任务。

负责公关的同事开始起草声明,联系媒体;负责渠道的同事开始联系各区经销商,收集问题产品的信息;负责售后的同事开始制定产品召回计划,计算召回成本.....最后,所有人都呆到午夜过后。

几个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官方声明正式公布,随后详细的客户赔偿方案陆续出炉,媒体报道迅速跟进,有条不紊地挽救了这场重大危机。

除了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很多,最深的感受就是,某人的老板在这个位置上拿这么多钱是有道理的!

思维方式的差异:

月薪一万的人,考虑高管级别。

月薪一万的人,考虑战略问题。

最后,思维方式差异巨大。

月薪万元的人考虑的是“执行层面”,月薪万元的人考虑的是“战略层面”。

高管思维有什么特点?

支离破碎,支离破碎。但是你可以专注一件小事,把它做到极致。

比如说。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旅游景点卖的一些手工艺品,比如陶瓷、刺绣、绘画、围巾等等。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在当地看到了很多价格合理的精美手工艺品。它们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制作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但是这些手工艺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离开当地几乎没有人认识,也不会有人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做这些手工艺品的人大多是祖辈传下来的。有些人可能几代人都在研究如何把一条丝巾做得精致优雅,足以媲美国际品牌。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这条丝巾能不能成为一个产业,一个知名产品。

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只做执行力的“工匠”。

有战略思维的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思考问题,自然会从全局出发,从价值链的上下游出发。

他们看到一条丝巾,脑子里想的不是如何把它做得更漂亮,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包括生产、销售、推广的商业体系,让这条丝巾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消费潮流。

比如这款丝巾的品牌如何定位?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包装和宣传?如何让人一眼就记住它的特征?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生产供应链?......

这叫构建生态运营体系,也就是战略思维。

它和高管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价值”二字的理解。

拿蛋糕打个比方。

在高管层面思考的人,思考的是把一寸蛋糕做得无比美味;战略思维人们思考的是在保证口感不差的情况下,把一寸蛋糕做成寸寸、寸寸甚至寸寸。

前者看重的是提升单一“价值”的含金量,是一块蛋糕的味道;后者看重的是尽可能用最低的成本大规模复制“价值”,以及如何把蛋糕越做越大。

这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最后往往是第二种人可以传播和扩大。

说白了,这是一种理解和设计顶层业务的能力。

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创新”,而是“复制”。我如何把一个验证成功的系统模型应用到其他地方,产生更多的价值,也就是把“蛋糕”做大?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投资并购,搭建平台,而不是单干。

学会通过搭配、串联、合并、循序渐进,将零星的思维系统化,构建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这是月薪一万的人都会考虑的问题。

比如某个商业模式,某个专利发明,某个爆款套路等等。,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就像大家都觉得小米手机很牛逼一样。但实际上,小米光卖手机硬件是赔钱的。其真正的现金流业务是互联网增值服务,是手机上承载的各类广告、app、游戏、产品的生态链。

小米先用物美价廉的手机抢市场,然后在硬件系统上开发更多的软件服务来赚钱。

这就是小米的商业模式。

想清楚这一点,才能拿高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工资并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今天到此为止。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月薪一万和一万的人有三个区别:

工作职能差异大:月薪一万的人只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月薪一万的人,负责公司的生存。

社会关系差异大:月薪一万的人只需要处理好和老板同事的关系;月薪万元的人,每天走在刀尖上,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可能会输掉整场比赛。

思维模式差异很大:月薪一万的人考虑的是“高管层面”的问题;月薪一万的人思考的是“战略层面”。

所以月薪和月薪真正的区别不是钱,而是背后的点。

希望文章能激励大家,我们可以一起互相鼓励。


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张季良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作者:admin | 来源: | 发布于:2022-03-12 09:53:56